2014年10月3日星期五

故鄉的金秋

曆經灼熱的夏日,好不容易盼來了“立秋”。然而,對於地處江南丘陵的故鄉而言,立秋,僅僅只是一個節氣的名稱而已,秋日的涼爽並不會真的從此開始。如果“立秋”那天大晴,接下來的二十四個“秋老虎”,會熱得比炎夏更恣意;如果立秋那天灑雨“犯秋”,也許間或會有一些相對清涼的陰雨天。這雖不是千真萬確,可也是曆年總結出來的規律了。一直等至仲秋來臨,才能真正感覺出那渴盼已久的秋意。

渴盼已久的秋意,不僅只是秋日特有的那份愜意舒適涼爽,還有那大自然賜給人們的秋日裏特有的溫馨醉人的自然風光,更有那田土裏長勢喜人、豐收在望的累累碩果能夠顆粒歸倉。對於莊稼人來說,只有豐收,才是他們真正的渴盼。

故鄉是一個三面面山一面向沖的小山村。曾經,經營一丘一丘規格不一的小水田和一塊一塊大小不一的旱土暑期數學班 ,是家人和鄉鄰最重要的收入來源。那些小水田,如梯田一般,遍布在故鄉一口一口山塘之下,山塘的上方大都是一壟壟土佘,也成梯土狀。自土佘再往上爬,便是綿綿延延高低不一的山巒,山中遍布喬木和灌木。雖然,這一切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可最令我迷戀的是故鄉的金秋。

故鄉的金秋,天碧如鏡,清澈深遠,陽光明媚柔和;秋風輕拂,愜意舒爽,令人身心皆醉;秋日雨天極少,即使偶爾秋雨敲窗,也覺聲聲悅耳。兒時的我們,雀躍在秋高氣爽、陽光燦爛的藍天下,目睹那一壟壟金色的稻浪,在打稻機的隆隆聲和鄉親們朗朗的笑聲中,變成曬場上顆粒飽滿的稻穀、一座座小山似的稻草垛兒;目睹那一畈畈含花吐絮的棉田,經鄉親們勤勞的雙手采摘,變成了一袋袋柔軟的花絮,再加工成一床床暖暖的棉被;目睹那一塊塊蒼翠墨染的紅薯地,經鄉親們結滿老繭的雙手挖掘,變成家家戶戶堆積如山的“薯寶寶”,香甜可口的紅薯幹;滿懷的歡欣和喜悅就會情不自禁地在臉上恣意綻放。田野裏,不時飄蕩著莊稼人嘹亮的歌聲;山坡上城野醫生,紅葉迎風飄舞,如彩蝶翩翩;各色野果高掛枝椏,誘得人心花怒放;高高的杉樹幹又有一批枝丫由綠變黃,曾經青蔥似的松毛針因幹枯隨風飛揚,蒼翠的叢林披上了彩色的衣裳。而那漫山遍地的枯枝敗葉,雖然令我們感到蕭瑟,同時又帶給我們莫大的慰藉,因為這正是秋天賜給我們撿拾柴火的最佳資源。

記憶中,故鄉的稻田種的都是雙季稻,早稻收割後,繳了公糧所剩無幾,只有晚稻歸倉,才是人們真正的口糧;稻米不夠吃,那土裏挖出來的紅薯,便是最好的輔糧。金秋的收獲才是鄉親們真正的希望,許多填不飽肚子的人家,只有在金秋裏,才可以實實在在的飽餐商務旅遊。記得隔壁家的幾位堂兄,每到這個季節,都會增胖不少,因為秋天裏收獲的紅薯是盡可夠吃的。那時,我家就爸、媽、姐和我四人,人口不算多,加上爸媽勤儉持家,沒有餓肚子的印象,可紅薯還是吃過不少。有時,媽媽會將紅薯切成塊狀,加入一些大米一起煮成紅薯米飯;有時,媽媽會蒸一鍋紅薯,用一個碗裝一些大米放入蒸鍋一起蒸熟,吃完紅薯後,便會給每人分上一坨香噴噴、白花花的大米飯。這一坨大米飯,在我心裏,便是世間最美的珍饈,那芳香甜潤的氣息,現在回想起來,依然令人饞涎欲滴。也許因為小時候吃過太多的紅薯,以至於今日無論紅薯被宣傳得多麼有價值有營養,無論那街邊飄出來的烤紅薯香味多麼誘人,再也提不起我吃紅薯的興趣。但那些又香又脆的油炸薯片和又軟又甜的熟薯幹,依然是我的最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